導語: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我國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具有哪些優勢?應該把握哪些重點?言之有理工作室邀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顧學明院長進行解讀。
言之有理:我國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具有哪些優勢?
顧學明:大國經濟只有立足國內循環實現規模經濟,刺激市場主體創新,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才能夯實參與國際經濟分工的產業基礎,深度參與國際循環,實現更大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符合大國經濟崛起普遍規律。總體看,我國具有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的多重優勢。
消費市場:總量巨大、增長強勁!2019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41萬億元人民幣,僅比美國低4.3%,而且消費品市場增長潛力仍然巨大。我國擁有14億人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剛剛達到1萬美元,消費率與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在15個百分點以上,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持續壯大,未來消費增長動力強勁。
流通環節:技術領先、業態創新!我國“互聯網+流通”走在世界前列,平臺經濟、電子商務、新零售等流通新模式全球領先,推動流通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轉變,打通了從前端設計、生產到最終消費等各個環節,跨界融合和協同發展效應顯著,使經濟循環更加高效、靈活。
產業供給:全球最大、持續升級!我國擁有超過1.2億戶市場主體,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目錄中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擁有39個工業大類、525個小類工業品生產體系,綜合制造能力全球領先,20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2019年糧食總產量6.6億噸,是世界第一大產糧國。我國具備全面的產業配套能力,產業鏈條完整,市場體系完善,各類商品和服務供給的規模效應、創新效應和集聚效應優勢突出,使經濟循環更加安全、可靠。
國際合作:高度開放、互利共贏!我國是最大的貨物出口國和第二大貨物進口國,與全球2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伙伴關系,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額居世界前列,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我國持續擴大對外開放,營商環境世界排名大幅提升,對國內外市場的技術、人才和資金等吸引力進一步增強。我國已經同138個國家和30個國際組織簽署200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中的地位提升。隨著進口和出口、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雙邊貿易和雙向投資、貿易和產業協調發展,我國參與國際循環的優勢快速增強。
言之有理: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應該從哪些方面著力?
顧學明:針對當前國內外環境變化和我國發展階段,發展以下五個體系,有助于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
發展消費引領型的內需體系。從擴大消費規模入手,不斷創造適應新需求的有效供給,推出更多符合國內消費者需求的商品和服務,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投資力度,加強教育、醫療、社區商業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幅提升內需在拉動經濟增長、促進技術進步、培育市場主體中的作用。
發展垂直整合的產業鏈體系。充分挖掘國內能源、礦產、技術、人才等資源,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加快推進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加強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縱向合作和相關產業鏈企業之間的橫向互動,探索發展基于國內的產業配套體系,釋放產業集聚效應,提高產業集群競爭力,發展垂直整合的產業鏈體系。
發展以我為主的供應鏈體系。繼續擴大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市場開放,更加重視進口的作用,擴大對高質量產品和服務的進口,主動構建以我為主的全球供應鏈體系。可依托共建“一帶一路”,加強與其他國家在供應鏈方面的合作,穩固我國在全球供應鏈網絡中的樞紐位置。
發展互利共贏的價值鏈體系。秉持包容互惠原則,堅持多邊貿易體制的核心價值和基本原則,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需要持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培育和壯大新動能,不斷推動經濟發展轉方式、調結構、增動力,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全球價值鏈上持續攀升。
發展內外融合共生的市場體系。既要統籌國內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線上市場和線下市場、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發展,加快完善市場規則體系,消除行業進入壁壘和地區壁壘,推動區域市場整合,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又要主動對接國際市場,提高國內市場標準、技術、品牌、知識產權的全球影響力,增強文化軟實力,形成世界領先的新一代商業設施體系,促進全球范圍內各種要素資源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