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9月25日電(王帥)近日,“2020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原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總工程師、中國質量萬里行促進會會長劉兆彬在接受人民網專訪時表示,我國要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提升自身質量水平,而提高創新能力是當務之急。
強國論壇:您認為服務和生產性服務的定義是什么?
劉兆彬:我認為服務是指為滿足顧客需要,供方與顧客接觸的活動和供方內部的活動結果。而生產性服務是指為保持工業生產過程的連續性,促進工業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提高生產效率,提供保障性服務的服務行業。生產性服務業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標志,目前呈現虛擬化、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新趨勢。目前,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同傳統制造業一樣,也面臨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新課題。
強國論壇:生產性服務業同質量是一個什么關系?
劉兆彬:生產性服務業可以為產品質量服務,制造業產品是否合格,質量的高低,都要靠檢驗檢測、儀器儀表、技術指標、檢驗數據來判斷,這就需要生產性服務業來為企業提供服務和技術支持。此外計量、信用標準、信用認證等等都屬于生產性服務的內容。
我們是數量大國,而不是質量強國,2017、2018、2019年我國制造業產品合格率分為93.6%、93.9%、93.8%,每年制造因為不合格的經濟損失巨大。例如我們的汽車行業,缺陷汽車產品近16年以來,召回累計7000多萬輛。所以提高我國制造業產品質量就需要有一個強大的生產性服務來提供幫助。
強國論壇:目前我國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處于一個什么水平?
劉兆彬:我國已經是世界上第一制造業國家。但從質量看,我們是數量大國,而不是質量強國。美國已經是服務經濟占主導,而生產性服務業在服務經濟中居于主導,IBM和福特公司都宣稱,我們不是做產品的(汽車、計算機),而是提供服務的。發達國家服務業占比一般在70%-80%左右。我國目前還是53.9%,潛力很大。
目前我國生產服務業欠發達是一個重要原因體現為追求短平快。反映在服務貿易中,大量進口專利、標準、知識產權軟件、芯片,造成巨額貿易逆差。
強國論壇:我國今后如何做好生產性服務業?
劉兆彬:首先,應該抓好五項質量基礎工程,實現三大戰略。2019年4月1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新版生產性服務業統計分類:10大類、35個中類、171個小類。一是計量要先行,把計量作為國家戰略來抓,確立計量強國戰略,同時,呼吁加快修訂《計量法》,加大投入力度,抓好計量體制創新,讓計量教育進中小學、進大學、進企業,成為精準文化、計量文化、強國文化;二是把標準化擺在關鍵位置,標準化是制造業的基礎,橋梁和制高點,標準本身也是一種知識產權。我國服務業標準數量不多,生產性服務業標準數量不多,在國際標準總量中占比太小;三是檢驗檢測是根本技術保障,2019年我國檢驗檢測市場規模3225億,從儀器儀表看,我國很多高精密儀器設備都要靠進口,三千億多的檢驗市場份額有三分之一是國外檢驗機構。要追趕差距需要理念共識,重視規劃、資本、法治、教育、市場等諸多努力。四是認證認可是信用證書。認證認可是信用證書和國家質量重要基礎,也是生產性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服務的核心是一種信用信任保證。認證分為三大類,有產品認證,管理認證、人員認證。目前,中國有600多家認證,機構認可的實驗室、檢測、鑒定機構有1萬多家,未來,我國將不斷從認證認可大國向認證認可強國發展。五是加強教育培訓是推行企業管理機構標準化、科學化,保證產品質量根基。職業教育培訓作為生產性服務業在我國還有很大發展空間,扎實推進三大戰略,標準化戰略、知識產權戰略、品牌戰略,關鍵在落實。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