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注冊資本金額定多少合適?是每個創辦公司的人(以下稱“股東”)都要面臨的問題,《公司法》對于注冊資本實行的是認繳制,也就是不管公司注冊資本金額定多少,股東都無需立即拿錢出來實繳出資,而是可以根據《公司章程》約定的期限內繳納,只要在約定的期限內繳納就行。這個規定確實極大的激發了市場活力,但也有它的局限性!理性的選擇注冊資本,是每一位股東創業旅途中的必修課。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企業法律服務經驗和司法實踐經驗,對公司注冊資本金額定多少合適進行分析,希望對讀者有些幫助。
1、對注冊資本的認知為第一要素。
很多股東認為注冊資本越高,證明公司的實力越強大,說出去更有面子,也有股東認為注冊資本越低,股東就越安全。其實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文化素養在整體上的不斷提升,各種創業培訓、講座、沙龍等活動的開展,各種自媒體的知識傳播打破了知識認知上的信息不對稱性,讓越來越多的股東、合作伙伴或者客戶,在注冊資本的認知上都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注冊資本高并不代表公司資產多(如注冊資本過億元的空殼公司),注冊資本低也不代表公司沒實力(如滴滴出行市值千億,注冊資本剛開始也就100萬)。注冊資本過高或者過低都可能會是股東在創業旅途中要踩的坑或冒的險,如何避免踩坑、不后悔,股東應學習相應知識,將自己關于注冊資本的認知提升到一定的高度。股東只有在認知達到一定的高度后,才能對注冊資本金額定多少合適做出正確和理性的選擇。
2、注冊資本選擇必須考慮以下幾個基本因素。
(1)現金規劃
現金規劃指的是創業時全體股東在自己的能力允許的前提下,愿意為這項事業投入多少“真金白銀”,然后根據公司的需求預算不斷的實繳進去,圍繞全體股東的最大實繳出資能力和投入意愿定注冊資本。
(2)融資規劃
創業要學會借力,通過資本的力量不僅能夠引入現金,也可以引入資源。因此,如果天使輪原始股東通過預算和自身資金能力定好注冊資本后,后續可以通過引進新的投資人,通過增資擴股,增加注冊資本。
(3)門檻要求
公司注冊地政府、園區、行業規定及公司業務合作方(如需招投標)等,可能對企業的最低注冊資本會有一些要求,企業要考察自身所處的行業及注冊地的政策,如果有最低注冊資本的要求,那么硬性門檻(最低注冊資本)必須要達到。
(4)研究客戶
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主營業務,一旦主營業務確定,業務產品在市場上的規模、價格以及客戶群體基本都可以鎖定。比如建筑行業,建筑行業是重資產型行業,項目單價往往很高,公司的客戶一般對于交易對方的企業規模、償債能力等要求都很高,這種行業注冊資本如果太低,往往容易因為客戶對于公司償債能力的不認可而失去客戶,筆者相信,絕大部分股東創業目的都是為了盈利,如果注冊資本的選擇不能為盈利而服務,本身就是失敗。因此,這種行業的公司注冊資本不能太低,再比如代辦公司注冊行業,這個行業客單價不高,客戶關注的重點是服務本身,而不是公司規模和償債能力,注冊資本并不需要定很高,注冊資本基本不會影響客戶對合作伙伴的選擇。因此,選擇注冊資本時請一定要研究客戶心理。
3、不理性選擇注冊資本,可能會踩哪些坑?有什么風險?
(1)債務風險
注冊資本虛高,公司資不抵債又無其他財產可供執行時,未實繳出資的股東面臨補足出資的風險。
(2)融資風險
很多公司融資時,新的投資人往往會對原股東是否實繳出資進行調查,如果注冊資本虛高,調查的結果可能讓投資人認為原股東自身實力不足或者自身創業風險承擔意愿過低,因此而放棄投資。
(3)無法增資
引進融資往往需要增資擴股,而實踐中有些公司注冊資本定的太高,融資的估值比注冊資本還低,這種情況下無法做增資擴股,給融資造成障礙,這種情況的出現往往都是原股東注冊資本定的虛高、沒有實繳導致。
(4)公司減資
建議公司可以不斷增資,但盡量不要減資,實踐中增資是非常簡單的流程,幾天即可完成,增資表現出來的是公司在增值,償債能力在提升,客戶信任值會上升,而減資則需要花幾個月時間、甚至更長時間以及投入很多成本才能完成,因為減資可能需要面臨編制資產負債表及財產清單、通知或公告債權人等一系列程序和操作,而且減資體現的是自身償債能力的降低,客戶或者投資人調查發現后,往往會對減資的公司產生懷疑,是不是故意逃避債務或者規避風險,達成合作的幾率會大大降低。
(5)無人接盤
有些公司注冊資本定的很高,但又沒有實繳,原股東希望轉讓股權退出變現時,新股東發現轉讓的股權對應的注冊資本都沒有實繳,新股東會基于自身債務風險的考慮和實繳出資義務的壓力而放棄購買或受讓這部分的股權。
(6)失去客戶
如果注冊資本太低,沒有研究自己的客戶和交易對象,那么可能會讓合作伙伴對公司實力和償債能力信心不足,因此而失去一些客戶,有些行業招投標都對合作伙伴的注冊資本做了最低的要求。
4、總結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公司注冊資本金額定多少合適,需要綜合考慮以上各種因素和情況后才能確定。因此,建議股東應當先對注冊資金有一個清楚的認知,再結合自身情況、公司業務、公司規劃等因素,理性作出選擇,避免踩坑和規避法律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