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生產車間的機器人“機械臂”正在作業。6月10日,比亞迪總市值突破1萬億元,成為首個市值破萬億元的中國汽車公司。今年前5月,廣東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5.7%,以汽車產業等為代表的戰略性產業集群成為穩經濟的堅實力量。
香港,“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臺”日前正式啟動,匯集28所研發實驗室、7家本地院校以及30多家來自全球11個經濟體的機構。香港科創生態發展持續向好,截至2021年,香港初創公司增至4000家,風險投資基金投資超400億港元。
……
在世界夜景衛星圖上,粵港澳大灣區成為燈光最璀璨的區域之一。廣東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指出,要推動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把港澳現代金融、專業服務等優勢與廣東制造業、龐大市場等優勢結合起來,全面提升灣區產業競爭力。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邁出堅實步伐,世界級創新平臺加快打造,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正逐漸形成。
廣州黃埔永和翟洞開發區,TCL華星G8.6代氧化物半導體顯示面板生產線正如火如荼建設中,預計2022年四季度實現投產,有望成為全球首條面向MicroLED的氧化物面板生產線。
“在未來超高清顯示技術上實現領先地位,中國要有自己的創新技術路線。”TCL創始人李東生說。
發展超高清視頻顯示產業,是廣東深入實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六大工程”、高起點培育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的一個縮影。
2019年11月22日,全省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大會在廣州召開,部署制造業“六大工程”。次年,廣東印發有關文件,提出高起點培育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
截至2021年,20個產業集群增加值占全省GDP近四成,新一代電子信息、綠色石化、智能家電等7個產業集群產值超萬億元。
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立足于“穩”,成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壓艙石”。2021年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實現增加值43262.03億元,占GDP比重34.8%。其中,智能家電、汽車、先進材料、生物醫藥與健康、現代農業與食品5個產業集群占比44%。
借助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政策優勢,澳邦等老牌的澳門藥廠走出澳門,一面開拓海外市場,一面搶抓內地機遇。今年5月,澳門澳邦藥廠有限公司研制的納米制劑產品正式投產。
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著眼于“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2021年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實現增加值5807.94億元,同比增長16.6%,增幅高于全省GDP增速8.6個百分點。
其中,半導體與集成電路、前沿新材料2個產業集群增長勢頭迅猛,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42.7%、35.7%。
得益于戰略性產業集群的穩步發展,廣東加快培育形成“鏈主”企業引領、單項冠軍攻堅、“專精特新”企業鑄基的世界一流企業群。截至2021年,廣東進入《財富》世界500強企業達17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6萬家,省累計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29家、單項冠軍企業85家。
“接下來,我們要培育更多具有硬核實力的萬億元級產業集群。”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書記、廳長涂高坤說。
著力構建自主安全、多元可控的產業鏈供應鏈,以“鏈長+鏈主制”深入推進穩鏈補鏈強鏈控鏈——這是省黨代會對廣東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出的最新要求。
近年來,廣東大力實施“強芯”工程,從根本上提升廣東制造的核心競爭力。
2021年,廣東推動成立投資規模均超百億元的灣區半導體、廣大融智、智能傳感器三大產業集團,設立總規模超千億元的6只投資基金,支持廣州、深圳、珠海等打造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集聚區,打造中國集成電路第三極工作取得歷史性突破。
今年6月30日,廣州粵芯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下稱“粵芯半導體”)完成45億元最新一輪融資。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唯一進入全面量產的12英寸芯片制造企業,粵芯半導體總裁及首席執行官陳衛說:“本輪融資主要用于新一期項目建設,未來將帶動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全產業鏈生態。”
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交織疊加,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造成沖擊。廣東大力推進“強鏈”工程,工業體現出強勁韌性。
2021年,廣東出臺“鏈長制”,省長任“總鏈長”,省領導定向聯系負責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建立重點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供需對接機制,省市集群專班工作機制常態化有效運轉。
一批“鏈主”企業帶動發展:粵芯半導體二期、華星光電T9等“鏈主”企業項目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湛江東海島石化產業園區等編制石化下游產業鏈延伸規劃。
一批創新力量逐漸壯大:廣東“智”造科技抗疫,金域醫學“獵鷹號”氣膜實驗室、華大基因火眼實驗室火速建成,完成全球最大通量的核酸檢測;廣州萬孚、深圳華大因源等5家企業獲得新冠抗原檢測試劑注冊證。
一批重點產業起勢成群:寧德時代選址肇慶建設華南地區最大的鋰電池制造基地,以比亞迪、小鵬汽車、廣汽為代表的廣東車企加快搶占造車“新版圖”。
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強芯”工程夯實集成電路產業的“四梁八柱”,“穩鏈”扎實推進突破工業軟件瓶頸,廣東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抗沖擊能力進一步增強。
在新舊動能加快轉換之際,廣東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在重構產業鏈價值鏈上發力突圍,加速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智造蝶變,廣東深挖產業質量變革的動力源。
今年4月,總部位于瑞士日內瓦的世界經濟論壇宣布第8批全球燈塔工廠名單。其中,廣東企業美的集團新增2家工廠入選。“燈塔工廠通過數字化手段賦能產品品質和工廠效率的雙提升。”美的集團智能制造研究院院長付旭說。
數字變革正在全省各地上演,為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插上騰飛的翅膀。截至2021年,廣東建設廣州、深圳、佛山、東莞4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示范城市;累計帶動60萬家中小企業“上云用云”;成為擁有2個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的唯一省份。
算力為先,廣東搶占新一輪產業革命的制高點。
今年5月,首屆“東數西算”粵港澳大灣區(廣東)算力產業大會在韶關舉行。會上,華為、中能建、騰訊等30個重大項目集中簽約,數據中心項目總投資額約1200億元。未來,廣東將全力打造輻射華南乃至全國的實時性算力中心,預計到2025年韶關數據中心集群服務器規模將達500萬臺。
謀未來,搶先機。2021年,廣東“十四五”規劃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相繼發布。政策提出,加快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4K/8K、5G/6G等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積極謀劃培育衛星互聯網、光通信與太赫茲、干細胞等若干未來產業。
創新驅動,廣東加快攻關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日前,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東莞研究部取得新進展:由該部研制的中子費米斬波器樣機在東莞散裂中子源成功完成束流斬波測試,標志著國內首臺自主研制的中子費米斬波器樣機取得成功。
近年來,廣東創新活力進一步激發: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掛牌運作,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加快建設;有效發明專利量、PCT國際專利累計申請量、商標有效注冊量等指標連續多年居全國第一;區域創新能力連續5年居全國第一。
當前,全省正瞄準戰略需求強力攻關,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掌握更多“殺手锏”技術,儲備若干前沿技術。
發揮粵港澳綜合優勢,大灣區加快打造原始創新重要策源地,加速邁向產業價值鏈中高端。
工業“壓艙石”作用明顯
●2017年至2021年,廣東規上工業總產值從超13.5萬億元提升至近17萬億元。
●2021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2015年以來首次高于GDP增速(8%);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9.5%,2016年以來首次實現2位數增長。
企業培育梯度不斷壯大
●2017年至2021年,廣東市場主體數量從超1000萬戶提升至超1500萬戶,穩居全國第一。
●2017年至2021年,廣東世界500強企業從11家提升至17家。
●2017年至2021年,廣東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從3萬家提升至6萬家。
戰略性產業集群表現亮眼
●2021年,廣東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實現增加值43262.03億元,占GDP比重34.8%。
●2021年,廣東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實現增加值5807.94億元,同比增長16.6%,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2017年至2021年,廣東電子信息產業實現營業收入由3.13萬億元提升至4.56萬億元,規模連續31年居全國第一。截至2021年,電子信息、綠色石化、智能家電等七個支柱產業集群產值邁過萬億元大關。
數字經濟蓬勃發展
●2017年至2021年,廣東帶動“上云用云”的企業數量從6萬家提升至60萬家,累計推動超2萬家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
●截至2021年,廣東累計建成5G基站17萬座,5G基站數和用戶數均居全國第一。
來源:南方網